洛阳市民在废品收购站翻出日军侵华罪证 或与细菌战部队有关

    “谢谢张卫根的无偿捐献,让洛阳再现日军侵华罪证。”昨日,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馆长张建洛说。2日,市民张卫根向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捐献了“生化兵兽医行李内品目表”。经过研究,张建洛发现该品目表制作时间为日本昭和十六年(1941年),系侵华日军使用物品。

    在废品收购站翻出日军侵华罪证,他捐给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

    张卫根今年45岁,在洛龙区安乐镇开有一家旧书店。去年夏天,他在洛龙区一家废品收购站淘旧书时,翻出一个印有日文的文件袋。

    “我不懂日文,发现上面有‘化兵兽医’几个汉字,觉得是部队用品,就花钱收了回来。”张卫根说,文件袋材质是帆布和硬纸板,打开后,长70厘米,宽25厘米,左侧为日文目录,右侧为布袋,里面空无一物。

    20多年的旧书店经营经历,让张卫根对老物件的价值有一定了解。收回印有日文的文件袋后,他觉得其应该与侵华日军有关,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把这件东西捐给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

    阴差阳错,直到今年1月2日,张建洛才从张卫根手里拿到这个文件袋。张建洛当过兵,做过工人,1991年开始从事收藏,喜欢收集抗战藏品。

    拿到文件袋,张建洛一眼就看到了右侧布袋上方的紫色圆章,里面的“昭和16”字样让他兴奋起来。“昭和16,是日本的年号,即公元1941年,正值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张建洛说,侵华日军有骑兵,军队里的马匹和军犬需要兽医,由此可以判断这个文件袋是侵华日军用品,也是日军侵华的罪证。

    “生化兵兽医行李内品目表”,详细记录侵华日军使用药品

    随后,《洛阳晚报》记者将文件袋左侧的日文目录拍下来,发给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主任杨超,请他帮忙进行了翻译。

    根据杨超的译文,记者得知,该文件袋左侧为“生化兵兽医行李内品目表”,分为左、中、右和上层、中层、下层。据此推断,文件袋右侧的布袋与左侧品目表对应,放置的应该是药品。

    其中,上层为“防毒手套两套、防水布2.5米、《生化兵病症治疗之参考》一册、诊疗用防毒衣一套”,左中层为“检测器(甲)一台”,中中层为“便携电灯一个、检测器(甲)属具一台、橡胶吸头(小)一个、肥皂容器一个、苛性钠球100克、肥皂一个、竹篾两个”,右中层为“卷轴带5个、纱布5米包(20米)、脱脂棉花200克包(1200克)、棉布3米包(6米)”。

    此外,品目表中还有消毒粉、消毒刷、指甲刷、小苏打、卵磷脂软膏、强心剂、氯胺、草酸、毛地黄制剂、普鲁卡因、汞溴红等药品。

    市中心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魏国士说,“生化兵兽医行李内品目表”中的强心剂是抢救用药品,氯胺是饮用水的消毒剂,毛地黄制剂也有强心作用,普鲁卡因是局部麻醉药,汞溴红俗称红药水,用于皮肤外伤消毒,卵磷脂软膏是一种营养药品。

    “品目表中的药品人和动物均可使用,只是剂量不同,人体用药需要考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魏国士说,从这些药品和消毒剂的名称可以看出,日军对饮水卫生比较重视,而且物品的分类比较详细。

    该品目表或与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有关,意义重大

    张建洛说,从品目表中的《生化兵病症治疗之参考》可以看出,这是侵华日军生化兵使用的物品,而侵华日军的生化兵,主要指日本细菌战部队。

    通过查找资料,张建洛发现,1935年至1936年,日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成立了两支用来准备和进行细菌战的极端秘密部队。这两支部队分别被称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和“关东军兽疫预防部”。1941年,这两支部队改称“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接受日本关东军总司令管辖。

    “第731部队”的丑恶行径已为世人所知,“第100部队”则少有人知。“第100部队”总部工作人员包括细菌专家、化学专家、兽医专家等,“第100部队”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丝毫不亚于“第731部队”。与“第731部队”有所不同,“第100部队”主要是研究与繁殖各类传染病菌、人畜两用及植物的病菌,如伤寒、霍乱等疫菌。

    为了销毁罪证,日本战败之际,“第100部队”官兵逃走前曾借助工兵对部队建筑物等进行破坏,并把相关档案资料销毁或运回日本,导致目前中国对于“第100部队”的研究资料较少。

    “《生化兵病症治疗之参考》及汞溴红、强心剂等药品说明,该品目表或与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有关,意义重大。”张建洛说,下一步他将继续进行研究,寻找更多依据。